1980年那个春天,一纸公报彻底改变了四个人的命运。汪东兴、纪登奎、吴德、陈锡联,这四个在政坛呼风唤雨的大人物,瞬间从权力中心跌落。不过你别以为他们就此销声匿迹了,他们的退休生活,比电视剧还要精彩。
陈锡联:一个警卫排的“特殊待遇”
说起这四个人,陈锡联算是混得最体面的。别人都是正部级待遇,他却能享受副国级规格,家里还配了一个警卫排!这待遇,搁现在也是相当牛气的。
不过陈锡联这人还挺实在,主动要求减少警卫人数。从一个排减成两个班,后来又减成一个班。你说这老爷子,是真的低调,还是觉得这么多人跟着别扭?
退休后的陈锡联,基本上就成了“礼仪专家”。七七事变纪念碑落成、百团大战50周年、各种军事活动,哪里都有他的身影。用他自己的话说,“中央的委托我不能推脱”。1994年徐向前元帅铜像揭幕,陈锡联当时身体已经不太好,但还是咬牙去了,说“徐帅救过我的命,我就算搭上老命也要去”。
这话听着是不是特别有江湖味儿?老一辈革命家之间的情义,真不是现在这些人能比的。
说到爱好,陈锡联最喜欢钓鱼。你别说,这老爷子钓鱼水平还真不赖,参加比赛经常得奖。那些钓具厂商都巴不得他得奖,好拿去宣传。想想也是,有这么个重量级人物代言,比请什么明星都管用。
陈锡联还爱看电视,特别是军事新闻、战争片、武侠片和京剧。每次看到贪官污吏的新闻,老爷子就气得不行,一边看一边骂:“该杀头!该杀头!”这脾气,够直的。
最让人感动的是,陈锡联家客厅里一直摆着毛主席的画像,从1973年摆上去就再没换过。这份感情,真不是装出来的。
纪登奎:英年早逝的遗憾
四个人里,纪登奎最年轻,1980年辞职时才57岁,正是干事业的黄金年龄。小平同志还特别看重他,想让他管工资改革、民航改革和旅游业发展三件大事。
不过纪登奎只接了发展旅游业这一个任务,理由很简单:“犯了错误的干部,不能担事儿。”这话说得多实在啊,一点都不矫情。
在农研所工作期间,纪登奎保持着一贯的低调风格。每次发言都很简单,从不张扬。不过据接触过他的人说,能感觉到这个人内心并不平静,有很多想法憋在心里。
纪登奎一直想写两本书,一本是个人回忆录,一本写从河南到北京的工作经历。可惜啊,他总觉得时间还多,不着急下笔。结果1988年7月13日,心脏病突发,人就没了。
这真是太可惜了!汪东兴、吴德、陈锡联的回忆录后来都出版了,就纪登奎的没有。历史少了一个重要的声音,这损失有多大,现在想想都觉得遗憾。
纪登奎的儿子纪坡民后来说,父亲生前经常在家里沉思,看得出来心里有话想说。可惜啊,这些话最终都跟着他一起带走了。
吴德:真正的“隐士”生活
要说四个人里谁最能忍,那绝对是吴德。这个人退休后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,整天窝在东交民巷17号3号楼,哪儿也不去。
同一个院子里还住着几位老同志,吴德跟他们都很少来往。跟以前在吉林、北京的老部下也不怎么联系。每天就是练书法,用瘦金体抄毛主席的诗歌,看看书,种种花。组织给他配的车,一年到头都用不了几次油,真是“归隐”到家了。
后来中央领导去看他,劝他出去走走,看看改革开放的成果。这才在女儿吴铁梅的陪同下,去了西安、广州、海南转了转。
吴德也爱看《新闻联播》,不过看到贪官污吏的新闻就生气,直接让人把电视关了。有一次听到什么不好的消息,竟然跑到中纪委去发言。这脾气,真是刚直不阿。
吴德晚年写了回忆录《十年风雨纪事——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》,不过这本书直到他去世8年后才出版。书出来后还引起了一些争议,这里就不细说了。
吴德去世时,葬礼规格是“比国家级领导人低半级,比部级领导人高半级”。这个规格,听起来就很特别。
汪东兴:最后的见证者
四个人里,汪东兴的地位最高,曾经是政治局常委、中央委员会副主席。退休后,这个人活得最通透。
据阎长贵回忆,汪东兴退休后“心很宽,想得开”。90岁大寿时还在饭店请老同事吃饭,大家都夸他身体好。其实当时他已经做过两次大手术,胃切除了四分之三,还能这么乐观,真不简单。
汪东兴的长寿秘诀就两个:心态好,爱运动。每天坚持散步,一开始走4000步,后来体力不行了,改成2000步。就这样一直坚持到2015年,活了整整100岁!
从中南海搬出来后,汪东兴住在西单六部口新壁街的四合院。这地方离中南海新华门不到3里地,对面就是王震的住所。邻居们都说很少见他们家开门,生活相当低调。
不过汪东兴家里经常有人来拜访,比如阎长贵、杨银禄这些老朋友。据他们回忆,汪东兴晚年最爱聊的就是毛主席,言谈间满是敬佩,有时候说着说着就流眼泪了。直到去世前几年,还在通读《毛泽东选集》,想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。
汪东兴去世后,中央给他写的《生平》用了7页A4纸,这在退休老干部中算是很长的了。《生平》里特别提到他“保护了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”,这个评价相当高。
作为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最后一位去世的人,汪东兴的离世被外界认为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。
时代的落幕与人性的光辉
看完这四个人的退休生活,你有什么感受?
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。陈锡联忙着参加各种纪念活动,算是发挥余热;纪登奎本来还能干几年,可惜英年早逝;吴德选择了彻底隐居,过起了古代隐士的生活;汪东兴心态最好,活得最久。
他们都曾经站在权力巅峰,一个决定能影响无数人的命运。不过退休后,他们也都回归了普通人的生活:钓鱼、看电视、练书法、散步、怀旧……
最让人感慨的是,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,晚年都保持着对那个时代、对毛主席的深深怀念。不管外界怎么评价,他们心里的那份感情是真实的,也是动人的。
时代变了,人也会变。不过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,比如对信仰的坚持,对友情的珍视,对国家的关爱。这四个人的晚年生活,恰恰证明了这一点。
你觉得这四个人中,谁的退休生活最让你羡慕?又是谁的结局最让你唏嘘?
在历史的长河中,每个人都只是一朵浪花。不过正是这些浪花,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。这四个人的故事,或许就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缩影。
瑞和网配资-配资公司介绍-股票配资推荐网-正规配资官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